对性取向的分类思考的好处

                                                                       

要点

  • 我们的主流类别似乎无法很好地捕捉人们的真实性取向.
  • 许多异性恋者可能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纯粹.
  • 当性取向被视为一个范围而不是绝对的时,许多异性恋者更愿意参与同性交换.
  • 对性取向的分类思考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性取向.

我们的社会喜欢将人们置于社会建构的类别中.我们经常被归结为我们的种族、性别、民族或基于体重的指标,而忽略了我们作为分配到这些群体的个人而贴在我们身上的会员卡之外的丰富性.

成为此类团体的成员通常会带来重大后果.知道这些会员资格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前景、潜在浪漫伴侣的数量、声誉,并且在我们不太遥远的历史上的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构成死刑,这不会让任何人感到惊讶.大约 80 年前,我自己的大部分家庭都被灭绝了.他们唯一的致命罪?作为犹太人.社会建构的类别很重要.

一个人的性取向作为社会类别分配的基础,也具有重大意义(包括即使在今天的可怕的死刑判决).

在大多数西方社会中,过去几十年中性少数群体被描绘和对待的方式有了显着改善.认定为 LGBTQIA+ 的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自由地将自己的生活与合法婚姻中的同性伴侣联系起来,与同性伴侣收养孩子,或聘请代理人帮助他们怀上自己的孩子.我很高兴我生活在一个社会结构得到如此改善的时代.

研究表明,这种更高的可接受性与公众对一个人的性取向是由一个人的基因决定的看法的增加相吻合.不仅这两件事重合,研究还表明,在很大程度上,人们认为同性恋是由基因决定的,实际上更容易接受.

然而,并不存在许多人似乎相信的“同性恋基因".此外,有研究表明同性恋(或更广泛的性取向)不是由基因决定的.

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基因在决定我们所吸引的个体的性别方面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们确实如此.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确定.许多研究表明还涉及其他因素.例如,尽管具有(几乎)相同的基因组,单卵(同卵)双胞胎有时却具有不同的性取向.

因此,似乎许多人可能(明示或暗示)将他们对性少数群体的接受作为我们的科学无法支持的广为宣传的病因论断言.

迄今为止,我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感知不同人类现象(以及社会建构的群体)从我们的基因中出现的发展、维持以及最终的后果.被称为遗传本质主义,当人们相信我们的基因与导致特定倾向有关时,他们似乎表现出一系列认知偏见.当遇到这样的病因主张时,他们倾向于将这种趋势视为更具确定性、更具延展性和更自然(并且,推而广之,更容易接受或更好).当谈到社会分类时,他们认为共享因果基因的个体群体更加同质(群体内),与其他群体更加不同.

作为一名研究人员,一方面研究与遗传本质主义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研究与性取向相关的问题,这些领域的交叉点对我来说特别有趣.

具体来说,由于暴露于将特定特征与社会群体相关联的遗传病因学主张(例如,臭名昭著的贝尔曲线,表明基于遗传的智力存在种族差异)似乎出现了一种认知偏差,它围绕着离散性——即也就是说,不同群体之间的界限正在加强——我想看看通过直接攻击离散性组件,我们是否可以让人们重新考虑他们自己的类别成员资格.

我并不孤单. James Morandini 博士是一位杰出的研究员,与我分享了我对本质主义和性取向的交叉关注,他不仅对这个项目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实际上是他的领导者.詹姆斯的荣誉学生利亚姆·达科斯塔 (Liam Dacosta) 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他与我们一起不知疲倦地探索我们着手研究的问题:当我们认为性取向本身将个人分为几类时,异性恋者会重新评估自己的性取向吗?类别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吗?

我先给你剧透:他们有.

我们的《科学报告》论文包含两项研究,一项针对悉尼大学学生的方便样本.另一个收集了澳大利亚范围内社区样本的数据.我将我的以下几点限制在第二个更大的研究中,但我敦促感兴趣的读者查看实际出版物,了解更年轻、更进步的大学生群体也是如何做到的.

所有参与者在研究开始前都自称为“直人".每个参与者都被分配到五个条件之一,这只是他们阅读的类型不同.每个条件都分配了一页信息文章.一篇文章提出,科学研究发现,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吸引力有很多层次,人们可以沿着连续统一体的任何地方堕落,从对男性的专属吸引力到对女性的专属吸引力.另一篇信息性文章认为,性取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因此可能是流动的.第三和第四篇文章吹捧了传统观念,即性取向被不同的类别(同性恋、双性恋和异性恋)所捕获,或者性取向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稳定的.第五篇关于树木的文章作为我们的对照,因此我们可以比较实验条件下对它的反应所产生的差异.

与对照组相比,在阅读连续文章后,参与者将自己认定为非专属异性恋的可能性高 28%,而 19% 表示他们更愿意从事同性性行为.总体而言,读完这篇文章后,“非排他性异性恋"的比例翻了两番多.当人们读到性取向被更好地描述为流动而不是终生稳定时,我们发现了类似但较弱的影响.

我们的发现并没有证明我们有一些神奇的转换能力.正如莫兰迪尼喜欢说的,“我们是否通过干预改变了人们的性取向?当然不是.我认为我们的研究可能已经改变了人们解释他们潜在的性感受的方式.这意味着具有相同性取向的两个人可能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描述他们的性取向,这取决于他们是否接触过流动性或持续性理解方式."
对于詹姆斯深思熟虑的见解,我想补充一点,“非排他性异性恋者"(与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或女同性恋者相反)虽然是最大的同性吸引群体,但在我们社会的表征甚至白话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通过向他们提出(基于科学的)论点,即性取向不是分类学而是反映在一个范围内(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发生变化),我们产生了一些内省,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性行为更加开放.我们没有像遗传病因学主张那样在感知到的性取向类别之间建立很高的界限来增加对性少数群体的接受度,而是降低了界限,这样分类本身就会失去一些效力.

参考资料

                                               
0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