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认知障碍研究及其评述

                                                                       

  摘 要 执行功能紊乱理论(7heory of Executive Dysfunction)、弱的中央统合理论(Weak Central Coherence theory)和心理理论假说(Thc 7heory of Mind Hypothesis)是解释认知障碍的三种重要理论,本文着重通过回顾以往的实验研究来探讨三种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进的方向,以及三大理论之间的关系,三者可能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孤独症认知障碍的机制,如何综合起来更好地揭示孤独症的认知障碍和病理机制,尚需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同时更多地考虑不同认知因素的交互影响以及研究的生态学效度,可能是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孤独症;认知障碍;心理理论;执行功能;弱的中央统合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以认知缺陷为主,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及一系列的重复刻板行为。有关孤独症认知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其理论解释一直是研究者探讨的热点,在有关的理论解释中,认知理论是最引入注目的,它们是执行功能紊乱理论、弱的中央统合理论和心理理论假说,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孤独症障碍及其病理学机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本文主要回顾近年来关于这三种理论的研究进展,并进行综合评述,期望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1 孤独症的执行功能紊乱理论

  1.1 孤独症患者的执行功能损伤

  执行功能指的是负责高水平活动控制的过程,包括计划、抑制、活动序列的协调和控制、工作记忆、心理灵活性等等。这些过程对于保持特定的目标并排除干扰是必需的(Hughes,1998)。它被认为具有领域一般性的特点。一些学者认为执行功能紊乱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孤独症患者的刻板行为(Hill,2004b),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计划、工作记忆、抑制、产生式仅enerat~wty)和心理灵活性(mental flexibility)等几个方面,其中,大量研究已表明孤独症患者在执行功能的计划、工作记忆、抑制方面存在着缺陷(Hill,2004a;Verte et a1,,2006;Harris et a1,,2008),,但这种缺陷不具有普遍性,而且不同被试缺损的方面不同。正是由于孤独症患者计划调节能力不足、工作记忆容量有限、不能抑制预先的反应,最终导致了他们的重复和刻板行为,

  产生式指的是一种自动产生新想法及行为的能力(Turner,1999),它也是执行功能中的一个成分。测量个体产生式的任务有字母、词语、分类流畅性任务(1etter word category fluency)、连续画画任务(successi,ve drawing)等。这些任务考察的侧重点不同,如字母流畅性任务要求被试在一分钟内说出尽可能多的单词,Verte等人(2006)采用单词流畅性任务对高功能孤独症儿童、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其他广泛性发展障碍儿童及正常儿童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其他广泛性发展障碍儿童的这种能力显著地差于正常组儿童,Spek等人(2009)选用了语义流畅性(semantic fluency task)和语音流畅性任务(phonemic fluency task),比较了高功能孤独症成年人,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与正常被试之间的差别。结果发现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在上述的两个任务上普遍表现较差,而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只在语义流畅性任务上表现较差,进一步分析表明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在流畅性方面所表现的缺陷,很可能与他们的低加工速度有关。总之,孤独症患者的这种缺损,与他们日常所表现出的自发性、主动性的缺乏,语言和行动的贫乏及在假装游戏中的失败表现有很强的联系。尤其在假装游戏里,要求儿童必须产生与之相关的游戏思想,这种游戏活动才能持续下去,但孤独症儿童在产生式方面的缺陷,影响了他们的游戏进程从而导致了与他人交流的障碍(Mastrangelo,2009)。

  心理灵活性又称认知灵活性,指的是一种根据规则进行转换的能力,测量心理灵活性的主要任务是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Wisconsin CardSorting Test,WCST)。许多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中存在着心理固着缺陷即不能灵活地在规则间转换,如Pellicano(2007)使用WCST对30名孤独症儿童和40名正常儿童的系列转换(set shifting)能力进行了测量,发现孤独症儿童组的系列转换能力显著地差于正常组儿童。Hill(2004a)指出很多研究的结果表明孤独症患者与正常被试相比在完成韦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时存在系列转移缺陷。但仔细分析这些文献发现智商(尤其是言语智商)与孤独症患者所表现出的心理固着可能高度相关,如果排除言语智商的作用,这种组间的差异就消失了,因此他认为言语智商可能在孤独症患者的表现中起着中介作用。Winsler等人(2007)选取了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儿童、正常儿童为被试,考察了他们在完成WCS7中自我言语(private speech)能力的差异,发现孤独症儿童与其他组儿童一样在卡片分类任务中使用了与之相关的自我言语,并且这种自我言语的使用有利于他们完成卡片分类任务。可见。言语能力在孤独症患者完成执行功能测试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也给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我们可以在整个智力范围中比较孤独症患者的执行功能的差异,即可以根据言语智商把孤独症患者分成不同的组加以比较。

  综上所述,孤独症患者的执行功能损伤是非常复杂的。首先,不是所有的孤独症患者都表现出执行功能障碍,即使存在执行功能障碍,其表现方面也不同。其次,孤独症患者的执行功能损伤,可能受到多种认知因素的影响。怎样综合这些因素全面考察孤独症执行功能的损伤也是今后我们研究的一个方向。再者,从实验室中测量出的执行功能的损伤应与孤独症患者在实际生活中的损伤相对照,往往引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孤独症执行功能的量表评定分数,将会更全面地解释孤独症患者的这种缺损,同时。执行功能障碍并不是孤独症患者所独有的,其他发展性障碍中也存在这种缺陷。那么,是否能以执行功能不同方面的损伤,从不同的发展性障碍中区分出孤独症,也是研究者们正在关注的方面。

  1.2 以执行功能的损伤鉴别不同的发展障碍患者

  已经发现多动症儿童(ADHD)、症儿童(Schizophrenia)、儿童(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同样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执行功能损伤。那么我们是否能以执行功能为指标从不同的发展性障碍中区分出孤独症患者呢?对此,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Ozonoff和Jensen(1999)比较了孤独症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

  (tourette syndrome)、多动症儿童在执行功能上的表现,发现孤独症儿童在认知灵活性任务上有缺陷,而多动症儿童在抑制任务上存在着问题。于是他们认为可以把孤独症患者在认知灵活性上的独特缺陷作为区分其他发展性障碍的指标。然而,一些研究者却得出了相反的结果,Geurts等人(2004)研究发现执行功能中的抑制成分不能把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和多动症儿童区别开来。Y'erys等人(2007)考察了幼儿孤独症患者在早期发展阶段执行功能的状况发现:幼儿孤独症患者与匹配了心理年龄的其他发展性障碍组的幼儿、匹配了实际年龄的正常发展组幼儿在执行功能方面的发展情况形似。由于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因此以执行功能某个方面的紊乱。从不同的障碍中区分孤独症还比较困难。

  究其原因,可能是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些任务不具有纯粹性,如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既测量了在不同规则之间转换的能力,也测量了抑制前一种分类规则的能力。所以就出现了能力成分的混淆,这样不利于孤独症患者与有着类似执行功能障碍的其他患者之间的比较。所以有必要修正测量执行功能的任务,使每个任务最好只测量执行功能中的一种成分,同时,也可以结合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共同损伤从发展性障碍中鉴别孤独症患者。

  2 弱的中央统合理论

  2.1 中央统合功能的测量

  弱的中央统合理论(WCC)由Frith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孤独症患者加工事物集中于微小的细节或构成要素,而忽略事物的整体加工,这种整体加工困难反映了主管信息资源整合的中央系统的失能(Joseph,1999),在此理论背景下,关于中央统合功能的测量和研究范围不断深化和扩展,促进了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有关中央统合功能的测量涉及到了感知觉水平、视空间建构统合、错觉、词汇语义水平、整体局部等方面。不同方面测量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同。比较常用的如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Figures丁est,)、积木测验(Block Design task)测量了视空间建构的中央统合;句子完成测验(senteneeCompletion task)、同形异义词测验(Meaning ofHomographs)测量了词汇语义水平的中央统合功能。一些研究者使用经典错觉图片,如缪勒,莱尔错觉或记忆错觉,以及整体或局部加工优势实验,比较了孤独症患者和正常被试在错觉和整体与局部加工等方面的异同。对孤独症患者感知觉水平、视空间建构统合、词汇语义水平方面的测量,主要通过得分的高低,来判断他们统合功能的强弱。许多研究已证实,在这三方面得分越高,说明统合功能越弱。

  2.2 WCC理论的扩充和发展

  同时,WCC的研究范围也在扩展。在知觉加工水平研究的基础上,Plaisted(2001)对WCC理论提出了新看法,即孤独症患者加工物体的独特性特征要优于加工物体的共同特征。Raiendran(2007)根据这一说法延伸出两种假设。一种假设是,孤独症患者在比较难的辨别任务中表现较好,因为在辨别任务中,目标刺激和其他刺激有许多共同特征,较少不一致特征,被试只有从中发现目标刺激与其他刺激的不一致特征。才能辨别出目标刺激。按照Plaisted的理论,孤独症患者比较擅长对独特特征的加工,而经常忽略目标刺激与其他刺激的共同特征,所以这种特殊的加工模式导致了他们在辨别任务中成绩较好;另一种假设是,孤独症患者在刺激分类任务中表现更差,因为他们更善于加工两类刺激的不同方面而不是共同的方面。以往的一些研究分别验证了这两种假设。Jarrold等人(2005)采用视觉搜索(Visualsearch)范式考察了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辨别能力,发现孤独症儿童搜寻目标的反应时显著地短于正常儿童,并且特征搜寻刺激(Featuresearch stimuli)可以显著地预测孤独症儿童搜寻目标的时间。联合搜寻刺激(Conjunction searchstimuli)可以显著地预测正常儿童的反应时。这些结果说明孤独症儿童更善于加工物体的独特特征。Santos等人(2008)考察了成年孤独症患者和对照组被试根据性别、表情分类人脸照片的能力,每一张照片都是由两张不同空间维度的人脸照片重叠而成。结果显示正常被试根据性别分类时通过率较低,根据表情分类时通过率较高,而孤独症患者在两种分类中通过率都较低。

  在整体局部研究中,研究者对WCC理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在由Navon设计的整体一局部实验范式中,向正常被试呈现大写字母“H”,其中一部分大“H”是由小的字母“s”组成,而另一部分大“H”是由小的字母“H”组成的,这就出现了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Rinehart等人(2000)用数字代替了上述实验范式里的字母,并对高功能孤独症儿童(HFA)、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As)、正常儿童进行了测量,发现这三组儿童在整体任务中的反应时都显著地短于局部任务中的反应时。但在整体任务的判断中,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和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在局部特征与整体特征不一致时要比一致时的反应时更长,而控制组儿童在一致与不一致的情况下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别,在局部任务的判断中,高功能孤独症儿童、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与控制组儿童一样,在不一致情况下的反应时显著地长于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这些结果似乎说明了,HFA、AS组儿童既从整体加工信息又从局部加工信息。但没有表现出“整体加工的优势”,很可能是因为孤独症儿童在整合整体与局部加工水平的关系时出现了损伤,而不是像传统的WCC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孤独症患者存在着整体加工的缺陷。

  在记忆错觉和词汇语义水平研究方面,Kamio等人(2007)向高功能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及对照组的青少年和成人朗读一些句子,要求他们判断第二次听到的句子(其中一些与第一次听到的句子意义相似)是否第一次听到过。结果发现,三组被试在辨认新旧句子的错误率上没有显著不同,而高功能孤独症被试则表现出更少的记忆错觉。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孤独症患者在语义的联系方面存在着缺陷。Lopez和Leekam(2003)给孤独症患者叙述一个句子,然后要求被试根据这个句子的意思判断接下来呈现的同形异义词的读音和意义,结果发现孤独症患者不能给出与同形异义词相匹配的读音。这一现象同样也可能是孤独症患者不能很好地整合语义间的联系造成的。但Hala等人(2007)以视觉方式在电脑屏幕上给被试分别呈现三组配对的启动词一目标词:同形异义词的启动词(ripcry)一同形异义词(tear)、语义相关的启动词(day)一目标词(night)、语义不相关的启动词(tree)一目标词(coat),结果发现当呈现同形异义词的第一个启

  动词时(如rip),孤独症患者基本上能够正确地读出同形异义词(如tear)相应的读音,但当呈现同形异义词的第二个启动词时(如cry),由于他们不能很好地抑制先前呈现的启动词的影响,导致他们几乎不能读出同形异义词的正确读音,而在语义相关、语义无关的测试中,孤独症患者与控制组被试一样在语义相关的启动词(day)一目标词(night)间的延迟反应时间最短。由此可以看出孤独症患者在使用语义联系的信息时,没有表现出绝对的缺陷。上述两个研究的不一致结果,很可能是由于不同的任务呈现方式造成的,口头呈现和视觉呈现方式的差别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上述的研究使得WCC理论更具体化,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弱的中央统合功能并不是孤独症患者身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缺陷,而被认为是孤独症患者身上具有的一种局部加工优势;同时,研究者也倾向于把这种WCC现象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来看待;之所以说它是一种认知方式,是因为孤独症患者虽然倾向于对细节的加工,但是通过努力他们也可以提取整体的信息(Rajendran,2007)。

  3 孤独症的心理理论假说

  3.1 孤独症患者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损伤

  3.2 孤独症患者高级心理理论任务的损伤

  有研究者设计了奇异故事任务(Strangestory)、眼部照片任务(thc eyes tasks)等,以测量被试的心理理论。同时,研究更加细化,研究者也逐渐把心理理论看成是具有不同成分的一种能力。Kaland等人(2008)采用了眼部照片任务、奇异故事任务和日常生活故事(the stories fromeveryday lifeL对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在三项任务上的表现显著差于正常儿童。他们认为这些不同任务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不同,而其需要的心理状态理解能力也不同。如眼部照片任务测量的是儿童对他人情绪感受的判断,奇异故事任务和日常生活故事给儿童提供了一个更接近现实的情境,要求儿童在这些情境里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推测。孤独症儿童在这些任务中的失败,表明他们对他人情绪感受和对他人意图理解能力上存在损伤,共同造成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交障碍。有研究者考察了孤独症患者情绪理解和进行模仿的社会知觉能力。快速面部表情反应(rapid facial reaction)在理解他人心理状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快速面部表情反应一般发生在看到面部表情图片后的1000ms中,由于它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所以可以采用肌电描记术(electromyography:EMG)即通过贴在面部的电极进行记录。现在对快速面部表情反应的产生机制存在争论,一些研究者认为它是一种机械模仿,而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它是一种情感反应。Beall等人(2008)通过EMG对孤独症患者和正常被试进行快速面部表情反应测量,发现孤独症患者在面对高兴和生气的表情时,既没有机械模仿也没有情感反应,在面对恐惧的表情时,则表现出多种表情的混合,而正常被试的快速面部表情反应则倾向于一种情感反应。这说明了孤独症患者在情感反应方面存在着缺陷,从而导致他们在理解别人的情绪时出现困惑,不能产生类似正常发展个体的共情能力。上述研究表明,采用不同于经典错误信念任务的测量方式,考察孤独症患者心理理论的不同成分,显示他们仍然存在损伤。

  智力属于正常范围的孤独症患者,存在一定的语言能力。研究者采用不同于经典错误信念测量范式,考察了他们的心理理论能力,Klin等(2000)给一组高功能孤独症青少年和成年人、一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和一组正常被试,呈现几个能活动的几何图形,要求被试对这些图形间的无声交流进行描述。结果显示,高功能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在描述过程中虽然使用了心理状态的词语,但在心理状态词语使用频率等其他的社会认知测量指标上都显著地差于对照组。Salter等人(2008)选择智力属于正常范围的56个孤独症患者并按照智力与对照组进行匹配,在计算机上给他们呈现活动的几何图形交流的卡通片。结果也发现,孤独症患者与对照组在使用心理状态词语进行描述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他们描述的内容没有对照组准确和恰当。仔细分析,两个研究所选取的孤独症患者的言语智商都

  属于正常范围,却发现他们对活动的几何图形进行描述时,灵活性和适当性都存在着显著的缺陷,这提示我们口头言语能力(verbal ability)可能与孤独症患者的缺陷联系并不紧密。一些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孤独症患者的实用性语言能力(pragmaa,c language abilities)存在着细微的损伤,而口头言语能力的影响并不大(Whitehouse et al,2007)。同时在这两个研究中,高功能孤独症患者虽然使用了心理状态的词语,但他们却不能用这些词语精确地描述整个过程,这些证据很好地说明了心理理论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层次。使用不同的心理理论任务及不同类型的孤独症患者进行研究,可以更清楚地考察孤独症患者不同层次的心理理论缺损。

  综上所述,一些学者认为高级心理理论测量方法的发展是对部分孤独症患者通过错误信念这一异常现象的后效反应(Rajendran,2007)。这种异常现象促使了研究者对心理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儿童的心理理论表现出不同层次而且随着年龄和语言能力的增长,心理理论也不断地发展,其内涵变得更加具体和丰富。于是,各种不同于经典错误信念任务的测量方法诞生了。而上述的整个发展过程便是一种后效反应,也正是这种后效反应,使我们逐渐把心理理论的发展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有了这个概念,再看孤独症患者所具有的心理理论,它顶多算是一个损伤,但不是所有的孤独症患者都有这种损伤。

  4 孤独症三种认知理论的整合

  孤独症患者临床表现上的复杂性,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从单方面的认知损伤来研究该病症是不够的。于是,出现了对三种认知理论的整合趋势,这样更有利于人们从多角度或更深层次地研究该症状。

  4.1 孤独症患者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联系

  在孤独症患者身上执行功能障碍是如何与心理理论障碍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问题也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Russell等人(2003)用“标准窗口任务”测量了孤独症儿童和3岁正常儿童。在该任务中,儿童始终能看到盒子里装的物品。而成人对手在实验阶段不能看到盒子里的物品。该任务的规则是,如果儿童指向装有巧克力的盒子,则巧克力归成人对手所用,指向空盒子则巧克力归儿童自己所有,儿童在练习阶段习得这种规则。结果发现,两类儿童虽然都能明白这种规则,但他们还是倾向去指装有巧克力的盒子。标准窗口任务考察了儿童操纵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同时该任务也渗透着抑制一种自然反应的倾向。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研究者认为标准窗口任务中不仅含有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冷的执行功能,也包含着热的执行功能,即有意义的奖赏和输赢的情绪、情感决策和推理;他们研究发现从标准窗口任务中去掉热的执行功能成分,3-4岁儿童在任务中的表现就会好转,而加强热执行功能成分,儿童表现则更差(吴文婕,张莉,冯廷勇,李红,2008)。可见,在处理日常复杂的生活事件时,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可能共同起着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单一地从心理理论或执行功能的角度来研究孤独症患者,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Pellicano(2007)比较了4至7岁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发现控制了年龄和语言能力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沦(经典错误信念)与执行功能(计划、抑制、系列转移)存在着显著的相关,而在正常组儿童中心理理论仅与高计划能力相关。他们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缺陷进行了检测,发现部分孤独症儿童存在心理理论缺损而执行功能完好的情况,但没有一个孤独症儿童存在执行功能缺陷心理理论完好的情况。这一结论证明了执行功能是心理理论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因素的假设。而对于早期孤独症儿童身上所表现出的这种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分裂,Pellicano认为心理理论缺陷可能是孤独症儿童早期发展阶段表现出的核心障碍,而执行功能缺陷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还不是很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缺陷会越来越显著地表现出来,这一说法的合理性,还有待于研究者们比照正常儿童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发展轨迹进行验证,Harris等人(2008)选取了一批有轻微智力缺陷的13至22岁的青少年被试,并按孤独症的特征类型将被试分为三组:高孤独症特征组、低孤独症特征组、广泛性发展障碍组,对他们的认知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控制了智力因素后,只有在高孤独症特征组内。被试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相关显著。在以往考察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关系的研究中,选取的孤独症患者智力水平较高,这一研究选取的轻微智力缺陷被试的结果恰好丰富了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同时,也启示我们,以后要加强不同智力水平孤独症患者的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关系的比较,这样得出的结果会更加具体和清晰。

  在回顾孤独症患者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关系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研究测量心理理论的方法采用的是经典错误信念任务,选取的执行功能主要集中在抑制、系列转换、计划方面。而心理理论的其他成分,如愿望理解、情绪理解等与执行功能的各个方面关系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2 孤独症患者心理理论与WCC、执行功能与

  WCC

  关于孤独症患者心理理论与WCC之间的关系,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心理理论缺陷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性缺陷,而WCC被认为是非社会性缺陷,它们在孤独症患者身上同时出现,其关系还不甚清楚。一些研究者发现二者之间并无相关(Pellicano et al,,2005;Pellicano et al,2006;Harris ct al,2008)。另一些研究者却发现二者存在关联,如Bumette等人(2005)发现语义水平的WCC与错误信念任务存在适度的相关,这些不一致的结果,促使研究者们改进研究方法并从更深层次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如Loth等人(2008)研究发现,二者很可能都包含有事件计划(eventschemas)能力的调节,事件计划就是对日常生活事件的概括化知识,研究者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件叙述任务(event narratives task)测量这种概括化知识的水平。他们认为这种叙述为儿童练习心理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而同时孤独症患者所具有的局部加工偏好有可能影响事件的整体加工,从而影响整体的计划性。他们使用事件叙述任务、心理论任务、中央统合任务对孤独症患者进行了测量,发现心理理论缺陷和弱的中央统合功能破环了孤独症患者有关事件知识的不同方面;未通过心理理论测验的孤独症患者的事件叙述存在着显著的缺陷,而通过心理理论测量的孤独症患者在事件叙述方面也表现出异常,这些异常中的一部分与WCC相关。于是他们得出结论,事件知识的异常性有助于把

  孤独症患者在现实情景中所表现出的社会性缺陷与非社会性缺陷连接起来。这个研究提示,心理理论和WCC可能存在直接的联系,也可能通过其他因素存在间接的联系,这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同时也提示,在接近现实生活场景中研究孤独症患者的事件计划能力。更有利于理解孤独症心理理论缺陷、执行功能障碍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研究的生态效度。

  再者,WCC与执行功能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是否WCC现象能够被执行功能障碍所解释,这仍需作进一步的研究,Pellicano等人(2005)对孤独症患者进行了中央统合性、执行功能、心理理论的研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中央统合功能包括视空间建构统合和词汇语义统合:并发现执行功能(尤其是计划能力)与空间建构统合能力相关,而执行功能的其他方面与WCC理论的其他方面之间的关系。还很少被研究,Rajendran等人(2007)在一篇综述中指出WCC与执行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空白,(1)WCC与认知复杂性和控制性理论(CCC)之间关系的研究,(2)研究方法的扩展,可以把孤独症患者在各种WCC任务上的表现与有着执行功能障碍的其他个体在WCC任务上的表现进行比较,这些都可以作为今后我们的研究方向。

  5 小结

  有关孤独症患者执行功能方面的研究,已经得出一些较一致的结论,如发现不是所有的孤独症患者都存在该缺陷,并且该缺陷在其他的发展性障碍中也出现过。但有关执行功能不同方面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结论,很可能是因为有些测量任务存在着重叠,从而导致测量结果不纯粹,创设更加纯粹的测量方法也是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同时要进一步考虑到不同认知因素的相互影响,比如语言、智力等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相互作用。再者,实验室测量发现的执行功能缺陷与孤独症儿童现实表现出的执行功能缺陷,有时也会不一致。最后,增强研究的生态学效度,把实验室中的结果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也是今后需要的方面。

  孤独症患者表现出的弱的中央统合功能,从被认为是一种缺陷到一种认知方式,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在当今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把触角伸入到认知领域的不同方面,也促进了WCC理论的发展。但中央统合功能的发展轨迹还很少被研究,今后可朝着这方面努力。发展轨迹一旦被探明,将有利于我们比照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统合功能的异同,为我们更深层次地考察孤独症儿童中央统合功能提供支持。

  有关孤独症患者心理理论损伤的研究,已经很丰富。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指导了孤独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也使心理理论的内涵得到丰富。正因为心理理论存在着不同层次,如初级联合注视(pimary joint attention)、错误信念理解、情绪理解、白慌(white lie)、失言任务(faux pastasks)理解,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分层次对孤独症患者进行测量,从层级比较中考察他们的心理理论损伤。

                       

大众心理健康网(www.dzxl120.com)
本文链接:https://www.dzxl120.com/post/138630.html

                       
0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