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猫子”更容易抑郁,主观幸福感更低。

                                                                       

昼夜节律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内源性计时系统(俗称生物钟)。以24小时左右为一个周期,控制体内一系列生物过程,包括激素分泌、代谢周期和针对病原体的免疫保护。

通常,人们根据对白天和黑夜的偏好,可以分为喜欢早睡早起的人(“百灵鸟”)或喜欢晚睡晚起的人(“夜猫子”)。昼夜节律偏好被认为是个体昼夜节律系统的行为表现。

个体对昼夜的偏好也与疾病的发展有关,包括生理和心理疾病。研究表明,百灵鸟型的人患的风险较低。其他研究表明,熬夜与焦虑增加有关,一些证据表明,这种关系只存在于女性中。然而,这些结果可能会被混淆,并受到反向因果关系的影响。

在最近发表在《分子》(IF=12.4)上的一项研究中,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大规模研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强有力的证据:睡眠模式与自然生物钟相反的人更容易抑郁,主观更低。换句话说,百灵鸟型的人可以帮助预防抑郁症,促进他们自己的幸福。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也是社会偏爱“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即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

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一项涉及近50万人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中,埃克塞特大学的团队发现了351种与昼夜偏好有关的基因变异。这项研究使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提供了证据,证实了早睡与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和较低的症以及抑郁症状的当前概率有因果关系。然而,该研究没有探索更详细的联系,也没有测试结果是否具有性别特异性。

除了昼夜节律偏好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之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个体的睡眠-觉醒周期与其内源性昼夜节律之间的紊乱可能导致不良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例如,夜猫子(他们更喜欢睡懒觉)被迫早起工作,而云雀可能被迫加班到深夜。这种现象被研究人员称为“社交时差”,可以通过计算工作和休闲日之间的睡眠模式来量化。这个测量可以从问卷中得到,与季节性抑郁有关。然而,这些研究仍然缺乏明确的心理健康结果和失调值来量化行为错位。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英国生物银行中451,025名英国个体的昼夜偏好与7种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其中,449,660名参与者拥有关于昼夜偏好的完整信息。利用“社会时差”,研究人员测量了146067名填写了工作和休闲期间睡眠模式问卷的参与者的睡眠模式变化,并基于85884名有行为监测的参与者的子集数据,测量了客观行为障碍值,以分析个体的昼夜节律偏好是否与昼夜节律障碍有关。

结果显示,252240人(62.6%)偏好早起,即百灵鸟型人群。这些人通常年龄较大,更可能是女性,体重指数(身体质量指数)较低,吸烟的可能性较小。研究人员还发现,昼夜偏好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与夜猫子相比,云雀患抑郁症的概率更低。此外,百灵鸟型的人比夜猫子型的人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他们也较少经历昼夜节律紊乱。男性和女性的结果是一致的。

总的来说,研究表明,那些与他们的自然生物钟不一致的人更容易抑郁和焦虑,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也更低。

这项研究的作者,埃克塞特大学医学和健康学院复杂性状遗传系的杰西卡·泰瑞尔博士说:“新冠肺炎疫情给许多人的工作模式带来了新的灵活性。我们的研究表明,让工作时间表与一个人的自然生物钟保持一致,可能会改善夜猫子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0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