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的新发现揭示了哺乳动物“受惊”的科学机制。

                                               

大众心理健康网(www.dzxl120.com)
本文链接:https://www.dzxl120.com/post/295894.html

                       

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来说,突然的声音或触觉刺激可以瞬间诱发惊吓反射,俗称“打草惊蛇”。近日,中国科大熊伟教授研究组发现,耳蜗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环路在哺乳动物的“惊吓”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这一发现深化了对本能防御行为神经机制的认识,为人类、惊恐障碍等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惊吓反射存在于哺乳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它可以紧急调动身体的许多肌肉收缩,保护眼睛和后颈部等脆弱部位,并为进一步的回避和逃跑等防御反应做准备。惊吓反射是一种重要的本能防御行为,但控制惊吓反射的基本神经回路仍不清楚。

熊伟教授的研究小组发现,当声音诱发惊吓反射时,位于哺乳动物脑干脑桥尾侧网状核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被大量激活。利用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研究人员发现,特定的“激活神经元”可以诱导小鼠弹跳,颈部和后肢肌肉可以同时记录肌电活动,这是典型的惊吓反射行为。特定的“抑制神经元”可以抑制小鼠的惊吓反射,不会影响运动协调、步态、感觉知觉等其他行为。

随后,通过病毒追踪,研究组发现谷氨酸能神经元直接接受耳蜗核的兴奋性投射,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存在直接的突触联系。他们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谷氨酸能神经元接受耳蜗核的输入后,直接投射到脊髓运动神经元,最终控制颈部和四肢的肌肉。

日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了这篇研究论文。

                       
                       
1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