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失调和难以捉摸的“极端女性大脑”

                                                                       

一种著名的心理性别差异理论提出,是“极端男性大脑"类型的一种表现.最近的一篇论文声称,相反的类型或“极端的女性大脑"表现在失调症状中,例如和贪食症.本文中针对这一概念提供的证据似乎颇为复杂,特别是考虑到某些结果适用于男性而不是女性更明确.另外,有证据表明,饮食失调和自闭症具有某些共同点,即使它们被认为代表相反的大脑类型.根据性别刻板印象将某些条件描述为极端“男性"或“女性"可能比实际理解造成更多的混乱.

是否有独特的“女性大脑"类型?

自闭症和“极端男性大脑"

西蒙·巴隆·科恩(Simon Baron-Cohen)(与“博拉特"名人的萨莎·巴隆·科恩有关)建议男人和女人进化出不同的大脑类型 [1] ,专门研究两种不同的信息处理模式.两种模式是移情,被认为是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以预测他们的行为方式的动力,而系统化则被认为是理解的动力.控制系统的规则,以便预测系统的工作方式.每个人在这两种能力的发展上都有自己的平衡,大多数人在这两种能力上都具有合理的能力.根据巴伦·科恩(Baron-Cohen)的研究,男性倾向于在系统化方面更加专业,而女性倾向于在同情方面更加专业.巴伦·科恩(Baron-Cohen)运用这种理论来理解包括(Asperger's syndrome)在内的自闭症谱系疾病的本质.自闭症患者往往会因自己的能力受损而陷入社交和沟通障碍,这使自己陷入“别人的鞋子"中,也就是说,想象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另一方面,自闭症患者通常在理解物理系统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例如,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发现,他们往往对直觉物理有很好的掌握.因此,男爵·科恩(Baron-Cohen)认为,自闭症患者具有系统化的系统化能力和移情能力不足的特征.他称此配置文件代表“极端男性大脑",原因是自闭症在男性中的发生频率要比女性高出很多倍.

Did Mr Spock have an extreme male brain?

Spock先生:某个人的男性头脑极端吗?

“极端女性大脑"的证据?

Bremser和Gallup(2012)提出饮食失调是“自闭症的镜像"的“极端女性大脑"(EFB)的表现.他们的理由是,女性的饮食失调症比男性普遍得多,并列举了饮食失调与性激素相关的证据.此外,他们声称对负面评价和社交焦虑的恐惧在进食障碍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对负面评价和社交焦虑的恐惧可能与高度同理心相关.因此,高度同情心(拟议的EFB的一项功能)可能使一个人容易遭受饮食评估障碍,使他们容易受到负面评价和社交焦虑的恐惧.

他们关于移情与社交焦虑之间联系的观点是,社交性可以在一个连续体上表现出来,一方面是社交冷漠(自闭症的特征),另一方面是社交焦虑.但是,对社交互动的焦虑表明,人们对自己的社交技能缺乏信心.根据Baron-Cohen的说法,同理心被认为是EFB的特殊优势.因此,令我感到困惑的是,人们认为高水平的移情与社交能力不足是齐头并进的.当前的理论表明,社交焦虑与以自我为中心的反省(在社交互动中对自己的思考太多)相关联,这听起来不像是对其他人的共情关注.此外,他们自己的结果与他们的论点相矛盾.他们确实发现,对负面评价和社交焦虑的恐惧与饮食失调正相关.但是,发现自我报告的移情与担心负面评估完全没有关系,并且与社交焦虑程度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善解人意的人实际上社交焦虑程度较低,反之亦然. (请参阅表3的研究3的结果.)

有关克里斯·贾勒特(Brian Bremser)和盖洛普(Gallup)研究的合理详细描述,请参见Christian Jarrett的博客. (在这里可以找到更简短的描述,而在这里可以找到更批判的观点.)简而言之,作者进行了一系列四项研究,以检验他们的饮食失调症状与高同理心和低系统化模式有关的假设.他们确实在不考虑性别的情况下发现自我报告的移情与饮食失调之间存在适度的正相关,这显然支持了他们的假设.但是,当他们观察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时,发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发现.在研究2中,饮食紊乱程度高或低的女性在自我报告的同情心上没有差异(参见图2,第471页).然而,饮食紊乱程度较高的男性自我报告的同情心要高于饮食紊乱程度较低的男性.当他们检查情绪识别(同情能力的测试)与饮食失调之间的关系时,更令人困惑的发现显而易见(见图1).饮食失调高的女性在这项任务上的得分比其他参与者要高一些,尽管作者的报告并不清楚这一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更令人吃惊的是,饮食失调高的男性在情感识别任务上的得分实际上明显低于所有其他参与者.现在请记住,作者的假设是,高同情心会与饮食失调有关,但是即使在自我报告的同情心较高的情况下,饮食失调的男性实际上在同情能力测试中的得分也比其他人差.这向我表明,这些男性对他们记录他人情绪的实际能力缺乏洞察力.然而,很奇怪的是,作者声称这种反常的发现实际上是在支持而不是驳斥他们的假设:

“来自男性的数据与饮食失调与表征EFB类型的过度同情心有关."

他们将这些男性无法正确识别情绪归因于“与EFB相关的过度心理化"表现为“关于精神状态的错误推论".因此,他们找到了与特定男性群体相关的模式,然后认为这是女性大脑的证据,即使没有女性表现出这种模式.此外,对同理能力测试的失败被解释为是由于“过度同理心".换句话说,当人们对他人的同情心过高时,他们会过度分析他人,因此会误认为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作者继续解释:“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正在使用自己的经验来模拟其他人的经验,并且他们以负面偏见对情绪进行分类的偏见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归因."换句话说,他们将自己的担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而不是试图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他人.这听起来不像是对我的同情.实际上听起来更像是自闭症.自闭症患者也很难想象其他人的感受与自己不同.

Restrictive eating is more common in women than men.

作者辩称,情绪识别任务中的错误可能是由于缺乏理解(如在阿斯伯格综合症中),还是由于与类型的心理过程相关的精神状态的异常或过度归因(在本文中称为症)特质).我认为他们实际上对此提出了正确的观点.有证据表明,性状在进食障碍,特别是厌食症中起作用.这似乎可以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情绪识别的失败与“过度心理化"有关.然而,他们自己的结果表明,虽然精神分裂症特征与饮食失调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与移情无关(见表7).因此,他们声称“过度精神化"(与精神分裂症特征相关)与“过度同情"有关的主张似乎没有根据.

精神分裂症的“收缩情感"和移情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但这是消极的.就是说,善解人意的人在情感表达上往往没有那么紧张.作者指出,收缩力低下(因此具有情感表达能力)的男性在饮食失调方面得分也较高.在女性中没有这种关系.作者再一次通过争辩说情感表达是一种“女性"特质,这也与移情有关,从而声称这支持了他们的理论.因此,发现情绪表达能力强的男性饮食失调的发现是EFB与饮食失调之间关系的证据.因此,再次将在男性而非女性中发现的一种关系作为女性脑型的证据.

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Bremser和Gallup提出,饮食失调与高同情心和系统化的系统性模式有关,他们将其称为EFB.他们确实发现,自我报告的同情心和饮食失调之间存在适度的正相关.此外,他们的一项研究发现系统化任务(心理旋转)与饮食失调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尽管另外两项使用不同系统化措施的研究也没有这种关系.然而,仔细检查他们的结果发现,当报道性别差异时,移情与饮食失调之间的关系发生在男性而非女性.他们的发现似乎表明,高自我报告的同情心,不良的情绪识别能力和情感反应性与男性而非女性的饮食失调有关.然而,他们声称这是极端的女性大脑的证据.也许他们应该将其称为“饮食异常男性的定型女性大脑".我所了解的并不那么吸引人.此外,他们使用一些相当复杂的推理来解释为什么在饮食失调中发现的情绪识别不足(即移情失败)应该通过“过度精神化"与高移情联系在一起.后者可能是害怕负面评价和精神分裂倾向的特征,但是他们自己的结果表明这些与移情无关.实际上,有证据表明饮食失调和自闭症之间至少存在一些重叠,即使EFB被认为代表了自闭症的对立面.我的印象是,这项研究的作者认为,由于饮食失调与女性紧密相关,以至于他们很适合成为EFB的候选者,因此他们决定设法使结果符合他们的理论.

图片由Ventrilock提供,位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大脑类型"一词用词不当,因为该理论基于对人格和行为的观察,而不是对大脑的直接研究.但是,为了与现有文献保持一致,本文将继续使用“大脑"一词.

在我身上 Facebook, Google Plus strong> ,或 Twitter . >

©Scott McGreal.未经许可,请勿复制.只要提供原始文章的链接,就可以引用简短的摘录.

参考

Evolutionary Psychology,10 (3),457-486.

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23 (1-2),173-200. doi:10.1080/87565641.2003.9651891

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23 (1-2),269-290. doi:10.1080/87565641.2003.9651895

Sex Roles,59 (3-4),274-281. doi:10.1007/s11199-008-9448-9

Neuropsychologia,46 (11),2855-2860. doi: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08.05.003

                                               
0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