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病因都有哪些?

                                               

大众心理健康网(www.dzxl120.com)
本文链接:https://www.dzxl120.com/post/75964.html

                       

,又称为,是现代社会一种发病率极高的心理疾病,并且该心理疾病没有特定的患病人群,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可能患上人格障碍, 其中自恋型人格障碍在近年来逐渐流行开来,要想快速摆脱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困扰,首先就要知道导致该心理疾病的病因都有哪些,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 以自我为客体” ,通俗地说,就是“ 你我不分、他我不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

同时养育者如果是情绪经常有问题的,则早期也同时会把自己的自恋失败的暴怒反映出来,而在与婴儿的互动中之间内化到婴儿的心理信息处理系统中,成为婴儿今后无意识判断人际关系的某些基础感情。所以在英国客体关系学家温尼科特著名的录像实验中,一个快乐的婴儿由于和一位表现抑郁的母亲一直在一起一个多小时,这婴儿的脸也变得和母亲一样抑郁了。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著名观点:转变的内化作用。长期如此,则对于婴儿成人时候的人际感情能力直接产生影响。这也就是影响了婴儿今后发展中的内部期待的基础。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病因都有哪些?通过上文对于该问题的具体分析与介绍,相信广大读者都已经能够对这一问题有所了解了,由于自恋型人格障碍不易被察觉,因此,很多该心理疾病患者都是由于发现不及时而导致了病情的恶化,因此,重视自身的异常变化并找准自己的患病病因很重要。

                                               
1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