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格障碍与早期依恋的链接

                                                                       

在边缘性(BPD)症状中,一个人的自我不安全感可被视为基本特征. BPD的人害怕被遗弃,在理想化和贬低他人之间交替,并且情绪差异很大,似乎以所谓的不安全依恋风格分享了个人的一些基本要素.

依恋理论提供了一种关于自我和人际关系发展的观点,提出早期的护理经验为个人如何思考自己和他人提供了条件.如果您通过婴儿期的养育而感到世界是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那么您将以依恋理论所谓的“安全"依恋风格进入成年人的关系.但是,如果您是由疏忽照顾者抚养长大的,则基于不稳定的早期基础,您的自我意识和成人恋爱关系会导致您养成“不安全"的依恋风格,在这种情况下,您要么避免与人建立关系,要么变得过于沉迷于其中.您的伴侣.

也许您约会了某个与您认为适合不安全依恋风格的人,或者与该人有关系.此人甚至可能患有BPD诊断.您知道向这些人保证您对他们“存在"会是多么困难.如果您不经意间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那只是时间问题,直到您成为他们的愤怒的目标,或者,或者是他们拼命而又顽固地试图重新获得力和感情的企图.您可以从此示例中看到不安全的附件和BPD功能之间如何相互融合.

根据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麦迪逊·史密斯(Madison Smith)和苏珊·南(Susan South)(2020年),“在讨论不安全依恋时经常描述BPD标准……"(第1页).除了定义BPD的诊断特征之外,还描述了表征该疾病的特征,包括身份和亲密性的异常模式.此外,在BPD影响人们生活的多种方式中,“最常见的障碍之一是浪漫关系中的功能障碍"(第2页).您自己的经验可能会证实这一观察.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以前的研究人员研究依恋风格和BPD时,并不总是缩小他们对恋人伴侣的依恋风格研究的方法.现有的依恋风格测度通常指的是“其他人",而不是指个人生活中当前的伴侣,父母或其他人.

先前对依恋风格的研究的另一个复杂之处在于,依恋风格的度量并不总是采用相同的方法来定义其变化形式.研究人员开始达成各种协议,可以沿着焦虑和回避的两个维度来定义依恋风格.但是,正如Smith和South指出的那样,这种尺寸方法可能不是捕获最类似于BPD的附件样式功能的最佳方法.用他们的话说,"BPD的自我解体和破碎感在理论上与杂乱无章的依恋相一致,焦虑和回避都不能完全解释BPD常见的症状学范围"(第3页).作者解释说,这种杂乱无章的依恋风格是“混乱的,其特征是极端亲密和极端距离之间的快速波动,从而造成并维持了不稳定和混乱的关系"(第2页).

在这种背景下,史密斯和索斯(Smith and South)试图通过对相关先前文献进行荟萃分析或基于经验的评论来回答哪种恋爱形式最有可能与BPD相关.他们首先确定了318项潜在研究,然后将其缩小到26篇,其中包括四篇未发表的论文.这些文章需要在1980年之后以英文发表,并且必须根据人格特征而不是诊断标准来定义BPD.作为依恋风格的量度,这些研究还需要专门针对浪漫伴侣.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分析中还考虑了许多其他可能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样本类型,关系状况以及参与者是否来自美国.其他控制措施包括测量仪器的质量以及这些仪器是否为自用产品. -由面试官打分或打分.

为这些分析建立了这些参数之后,作者接着计算了依恋风格和BPD特质之间的相关性是否会支持他们的预测,以及这些主持人是否对整体关系产生了影响. Smith和South分别考虑了依恋焦虑和回避的程度,发现BPD特质与焦虑比与回避更密切相关.但是,最强烈的联想是无序依恋所代表的焦虑和回避的结合,其分离特征和“应对策略的崩溃",以及他们内心生活的“混乱不稳定性"(第9页).

他们继续指出,恐惧的依恋可能与具有BPD特质的人倾向于与他人亲密但不愿与他人亲密的倾向有关.此外,可以理解患有BPD的人的愤怒反映出这些人用来与伴侣保持亲密关系的“行为脚本".最后,具有BPD经验的人的空虚感觉可以理解为无序的依恋的结果,他们感到无法建立亲密而亲密的关系.

回到对如何发展BPD依恋风格联系的理解后,作者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方法,他们认为婴儿时期继续发展BPD特质的人的性情很困难.作为响应,他们的照料者可能对他们的痛苦产生不一致或什至不适当的反应.换句话说,“从本质上讲,BPD可能不是由依恋造成的,但是至少在儿童时期,BPD的发育前因与不安全依恋是无法区分的"(第11页).后来与浪漫伴侣的关系继续这种模式,加强了BPD个人表现出的极端情感反应,直到他们的心理病理学变得“钙化".

总而言之,也许您认识的具有BPD特征的人经历了终生的挣扎,因为他们感到无法依靠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通过检查BPD与依恋风格的联系,Purdue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见解,将BPD视为诊断,而是发展过程.

参考

临床评论, 75. doi:10.1016/j.cpr.2019.101781

                       

大众心理健康网(www.dzxl120.com)
本文链接:https://www.dzxl120.com/post/49199.html

                       
0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