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时代的沉没成本偏差

                                                                       

要点

  • 沉没成本偏差是继续采用给定方法的趋势,不是因为数据支持它,而是因为我们已经对其进行了投资.
  • 大流行的当前阶段需要承认潜在的偏见并调整公共卫生措施.
  • 这个过程涉及权衡自由和限制之间的平衡.

在科学领域,研究人员通常会在发表工作的过程中披露任何潜在的偏见.虽然这通常在金融偏见领域被考虑,但我之前曾建议我们的其他偏见——塑造我们思考方式、为什么做我们所做的心理架构——同样重要,甚至可能比容易量化的其他偏见更重要.考虑到这一点,我将在这里披露我自己的偏见,这种偏见与我如何看待和撰写 COVID 时刻有关.我的偏见是这样的:如果在一方面以牺牲互动和体验为代价的绝对安全之间做出选择,让生活变得有价值,并且在理解这样做会带来一定风险的情况下获得这些体验,我会选择后者.

这种选择与我们所说的沉没成本偏差背道而驰.这种偏见是我们继续采用特定健康方法的趋势,不一定是因为数据支持它,而是因为我们已经在追求这种方法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沉没成本偏差与沉没成本谬误相呼应,我们继续进行某种行为或投资,因为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由于我的偏见,去年我一直无法消除对 COVID 措施的担忧,即使我完全接受这些措施的必要性,但面对历史性危机.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所接受的限制——从封锁到掩蔽,再到疏远——总的来说,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方法——如果有时应用不完美的话.承认这一点是可能的,同时也承认它们所带来的成本.我们接受了这个成本,因为替代方案显然更糟.

我们现在处于大流行阶段,这一点不再那么清楚.这是一个临界空间,介于我们过去 20 个月的经历和社会的全面重新开放之间.在这个领域,我们已经看到呼吁保持严格的警惕,即使疫苗接种量增加.在疫苗接种或多或少已经完成的人群中——例如住在疗养院的老年人——仍然对重新开放社会犹豫不决,即使科学支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大流行的开始与现在之间的区别在于我们拥有更多的信息,因此我们的风险计算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更准确地知道病毒如何传播以及谁面临的风险最大.我们还了解减轻社会成本的更广泛努力,从到不平等的经济损失,再到药物滥用的增加,再到非 COVID 相关研究的减少.

这说明在平衡风险方面面临更广泛的挑战.我们很快就能识别风险,但我们却迟迟没有看到我们在减轻风险方面取得了多大进展.我们对自己的成功犹豫不决——无论是我们在疫苗开发方面的成功,还是更广泛地说,我们在上个世纪在创造更健康的世界方面取得的进展.

我们确实取得了进展.在许多方面,我们生活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好、更健康的世界.全球贫困大幅减少,孕产妇死亡率下降,生活水平提高.世界总体上也没有那么暴力.这并不是说我们仍然没有问题.然而,我们有时容易过分强调我们面临的风险,或者强调错误的风险,因为我们缺乏对我们所处位置的看法,相对于我们所处的位置.在 COVID 期间,这种趋势可以说表现为继续接受封锁和限制的冲动,即使数据和疫苗的现实支持恢复到更加开放的现状.我们已经投入大量资金来适应 COVID 的新常态,但我们的沉没成本偏见使我们难以接受后 COVID 世界的下一个常态.

那么,在一个风险无处不在的世界里,重新开放意味着什么?首先,这意味着以不同的方式权衡自由与限制,不是作为零和命题,而是努力在生活和采取谨慎措施保护健康之间取得平衡.我之前写过关于我们在 COVID 期间关于公共卫生限制的谈话如何演变成一个粗略的党派二元论,几乎没有妥协或共同点的空间.事实上,关于健康的选择是复杂的,需要权衡.我们给予一点自由以获得一点安全,给予一点并不是给予所有(尽管许多反对公共卫生措施的人似乎是这么认为的),也不是以保护的名义要求人们牺牲一些自由.健康(尽管许多无限期封锁的倡导者似乎认为).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一部分就是接受生活带来的风险.

其次,优先考虑对下一代有益的东西很重要.这在 COVID 期间尤为重要,当时儿童因 COVID 限制而面临教育中断.在大流行期间是否开学的问题的核心是为了在短期内减轻疾病而牺牲学生过上健康生活的长期能力.教育塑造了我们过上健康、充实生活的能力,这对于我们早年接受的教育尤其如此.我认为,在我们关于封锁的谈话中缺乏细微差别,一直失败的学生,尤其是年轻学生,因为我们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的意愿将有助于过上健康生活的更广泛的考虑推到一边.这反映了我们在考虑健康问题时未能优先考虑下一代.

虽然这些建议可能反映了我的个人偏见,但我希望它们也为应对当前挑战提供了有用的方法.偏见可以为决策提供建设性的信息,前提是我们对自己的偏见保持坦率,在想法市场上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易.

                                               

大众心理健康网(www.dzxl120.com)
本文链接:https://www.dzxl120.com/post/81439.html

0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