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归属感:为什么人类想要融入

                                                                       

要点

  • 疏离感会对一个人产生深远的情感影响,并可能导致对自己或他人的危险行为.
  • 归属感培养了自己被他人理解、接受和支持的信念.
  • 归属感可以激发关于一个人是谁以及一个人生命意义的存在问题.

归属感对至关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耶鲁大学学家埃兹拉·格里菲斯 (Ezra Griffith) 观察到,当一个人感到受到他人的欢迎时,就会产生归属感:“我们没有感觉自己是派对狂或局外人",并且“归属感使我们充满优雅和沉着,这种感觉超越那种纯粹的信心"(第 5 页).进化生物学家将物种内的人之间的合作描述为增加生存,为我们为什么需要感觉自己是一个群体的一部分提供了某种生物学上的可信度.将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锚定在一个群体中,是它的文化、宗教或社会,提供了一种规范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的方式,以便通过合作来生存.

归属感反映了工作中更大的社会学因素,这些因素会推动融入,形成构成文化的价值观. 1897 年,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提出的理论是,将一个人融入更大社会的共同价值观的崩溃会造成异化,因为没有将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粘合剂.涂尔干标记了这种失范,并预测在这种不连贯和失调的社会环境下,自杀率会更高.涂尔干将这种现象描述为异常自杀.当一个人感到与世隔绝时,可能会产生疏远感、缺乏认同感,或感觉受到评判和拒绝.它还可以激发愤怒(例如,疏远的人的随机射击)或冲动的冒险行为(例如,转向毒品、酒精、赌博).

归属感反映了一个人的经验的特征.从心理上讲,“我不适合"的感觉会引发绝望和抑郁.当我们感觉自己不属于自己时,就会触发心理失范;一个微观层面的过程,与一个人与他人的内在心理脱节有关,这不是由于社会(宏观)层面的道德价值观或规范的崩溃,而是发生在内省(微观)层面.这个人没有归属感,不是因为社会缺乏整合的价值观和规范,而是因为他们不适应社会.因此,这种不被别人接受、不属于自己的感觉,会导致内心的动荡. 1961 年,家卡尔·罗杰斯 (Carl Rogers) 观察到一个简单的事实:人类必须无条件地积极看待才能茁壮成长.罗杰斯进一步确定了被理解对治愈至关重要的人际交往体验.在心理治疗的层面上,这意味着有一位治疗师为来访者提供一种他们被完全接受的关系.在人际关系的归属感层面,一个人至少需要另一个人,尽管他们有缺陷、历史或错误,但他仍能同情、接受并提供尊重、爱和关心自己的感觉.

归属反映了一个存在的过程.它是由对宇宙的浩瀚和我们在其中的渺小的敬畏感激发的.归属感可能是我们独特的人类状态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方面,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死亡.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在日常意识中并没有到这一点,但“我是谁?"的问题.和“我为什么在这里?"形成一种潜在的唠叨不适.它从弗洛伊德标记为“无意识"的泥潭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当我们的防御力下降时.精神层面通常与正式宗教不同,因为它涉及对生与死的二元性以及更大和超越我们的事物的自我意识.存在危机可能反映了与精神层面的脱节、灵魂的丧失或不存在.

归属反映了存在.基督教神学家蒂利希写道,不存在是焦虑的终极体验,因为它威胁到整个人,反映了精神中心的丧失.非存在被体验为感觉与他人隔绝,与周围的创造力隔绝,与人的联系隔绝.蒂利希将这种疏离称为“非存在"的危机,可能会使人陷入“无意义的深渊".蒂利希的作品出现在二战结束几年后.尽管在此期间美国人正在经历蓬勃发展的繁荣,但也有越来越多的脱节感和质疑感.对于那些表面上“拥有一切"的人来说,社会地位和可见的物质装备(例如金钱、房屋、汽车)作为归属感的标准开始变得空洞.蒂利希将其称为“焦虑时代",这是由于失去意义而导致的.罗洛·梅和其他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将这种空虚状态称为“存在真空",在技术连接但也使我们与他人断开连接的千禧年中继续适用.

归属感反映了一种意义.无意义的威胁、一种不可见或不存在的感觉,可能构成不归属感的基础.多年前,一位来自一个非常著名组织的杰出人士在退伍军人节仪式上发表讲话.他讲述了这个断开连接的故事,提供了对非存在的一瞥.尽管他喝酒是为了应对压力,但他的故事是成功的一个:学业,然后在军队中,作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军官晋升.他的最终使他的职业生涯停滞不前.在平民世界迷失和漫无目的,他喝得更多.很快,离婚、失业、贫困和最终的无家可归接踵而至.在外人看来,他就像另一个“可悲的流浪汉":肮脏、醉酒、拖着一堆财物.他一直这样,苦涩和疏远,直到有人向他伸出援手——另一个老手.第一个联系,即形成的兵役纽带,点燃了希望和知名度的小火花.这促使他寻找其他退伍军人并找到一个让他清醒的地方.很快,他的精神信仰被重新唤醒;激发一种新的使命感和意义——致力于帮助无家可归的退伍军人.

通过为他人留出空间,我们就属于自己,这可能是人类体验中这种需求仍然如此强烈的核心原因.我们通过 agape 相互接触,这种对他人的爱激励我们让班上孤独的新孩子成为我们的朋友;为那些因毒品、酒精、错误判断而生活脱轨的迷失灵魂找到出路;向与我们如此不同的那个人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必须让自己的批评声音、耳朵和眼睛保持静止,只做朋友.我们不能让对那个孤独的人说好话并将他们带入我们的圈子的冲动变成一个小音符,消失在“以我为中心、我驱动、自我导向的世界"的嘈杂噪音中.在这样做时,我们冒着不存在和不属于的风险.

参考资料

贝拉,R.N. (1973). 埃米尔·涂尔干:论道德与社会: 精选著作.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格里菲斯,E.(2018 年).归属、治疗景观和网络:对实践的影响.劳特利奇.

罗杰斯,C.R.(1961 年).在成为一个人.霍顿米夫林公司

蒂利希,P. (1952).成为的勇气.耶鲁大学出版社.

                                               
0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