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可以从佛教中学到什么?

                                                                       

Helena Cuerva/Pixabay
来源:Helena Cuerva/Pixabay

近年来,随着正念的兴起,对佛教的兴趣激增,然而,包括治疗师在内的正念方法常常是零碎的,马克·爱泼斯坦的著作是一个明显的例外.佛教经常被简化为一系列的陈词滥调和佛陀有选择性的引用,而没有真正地与信仰的宗旨相联结.大卫·罗伊(David R. Loy)的《超越性于1996年首次出版,为佛教和心理治疗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使他们可以互相交流以告知彼此之间如何相处.

罗伊(Loy)并没有将佛教视为对当代的补充,而是将和佛教以及存在哲学视为解决生活基本问题的不同方式:这意味着什么?一个人如何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为什么要受苦?他的序言起着某种序曲的作用,收集了涉及各个领域的这些主题的引文:

  • “永生意味着被许多匿名人士所爱." —弗洛伊德
  • “面对死亡而活就是死而死." —基尔凯郭尔
  • “只要了解生与死本身就是必杀技.就没有生与死之类的东西要避免;没有如必杀之类的东西要寻求.只有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你才能免于生与死." -多根(Dōgen)

知道必须死去活着意味着什么?据几位熟识他的人说,弗洛伊德对死亡的忧虑困扰着他.他努力地解释了它在心理学中的作用,最终在他的《论纲》(1938)中将爱神和塔纳托斯这两种普遍的倾向进行了划分.爱神(Eros)是一个驱动力,趋向于和谐与统一,而死亡驱动力(Thanatos),则趋向于混乱与毁灭.凡是对《文明及其不满情绪》有过熟经验的人,毫无疑问会最终促使弗洛伊德的预言获得胜利,但洛伊认为,通过使死亡成为弗洛伊德这种人类状况的基本组成部分,弗洛伊德无法做到这一点.导致死亡 qua 死亡.

另一方面,佛教首先是对整个问题的解构.为了死亡,必须首先出生,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自我"开始怎么办?佛教将弗洛伊德倾向于的一种或一种或两种思想(如果坦率地说,与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是一个根本性错误,因为它将死亡和生命分离,因此可以确保两人流血并导致死亡我们过着充满死亡恐惧的生活.拒绝死亡最终就是拒绝生命,这意味着问题不仅仅在于死亡,而在于生与死.

最后,对死亡的恐惧是现在失去生命的一种方式.我们对未来的持续忧虑表明,我们正在努力从现在开始避免这种短缺.佛教并没有设法避免这种认识,而是鼓励我们接受这种认识.

我既不是顽固的弗洛伊德主义者,也不是佛教徒,但我非常喜欢Loy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但是大多数学科仍然处于绝望的境地,只能彼此交谈和争论.洛伊掌握了有关宗教信仰以及心理治疗和哲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并将其视为对相同一般问题的不同答案.我认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凭直觉知道这一点,但是我们并不经常像我们这样读或写.我感谢Loy的出色工作,但也将其视为继续我自己对这些泥泞水域进行询问的灵感.

                                               
0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