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会有「后知后觉」?

                                               

大众心理健康网(www.dzxl120.com)
本文链接:https://www.dzxl120.com/post/295868.html

                       

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的故事讲述了伽利略通过实验证明了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的速度相同。你还记得你第一次看到这个结论时的感受吗?惊喜,还是“我早就知道了”还是“不是很明显吗”?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在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比如卷子发了之后,在选择题中填错了答案,并且自责:我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如果你的答案分别是后者和是,那么你正在产生后见之明偏差,也就是所谓的“后见之明现象”。

事后诸葛亮。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伪装成游客,接连劫持了4架客机,并驾驶其中两架撞向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造成2977人死亡,25000多人受伤。之后,美国参议院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联邦调查局似乎已经“收到”恐怖袭击的消息(以下信息均来自9·11之前):

1.策划这次恐怖袭击的基地组织的爪牙已经潜入美国。

2.一份来自官方情报官员的备忘录提到,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可能会派手下去美国参加私人航空空学院的驾驶课程。

3.2001年5月1日,白宫收到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消息:“基地组织正在策划恐怖袭击。”

4.2001年6月29日,本拉登的助手亲口表示“一场袭击即将来临”。

然而,美国相关部门仍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为什么我们总会有「后知后觉」?

在知道了911事件和事后的调查结果后,你可能会想:如果是我,那么我就能很容易地预测到恐怖袭击,或者至少做好准备。你也可能认为是相关部门的无能或失职导致了本该避免的悲剧。

事实上,“事后看似清楚的事情,事先并不那么清楚”。9·11前6年,美国反恐情报机构收到6.8万条恐怖袭击信息。平均每年11333例左右,每天31例,大部分是误报、恶作剧、虚报。相关部门只有从这68000条信息中准确区分哪些信息是正确的,哪些是相关的,才能准确预测911袭击。但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资源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每一点有用的信息都被堆积如山的无用信息包围,只会增加消耗。但在事后看来,那些小小的有用信息却如此“显眼”,因此事后相关部门也没少被各方诟病。

一个人在得知一个事件的结果后,认为自己可以很容易地提前预见到这个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后见之明”。

自以为是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后知后觉」的可能,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家认为,人们通常会高估自己能力或知识的准确性,因此认为自己事后可以像诸葛亮一样,事前无所不知。

让我们回到文章的开头。现在可能有人觉得伽利略的发现算不了什么,但当时的真相是,在伽利略之前的时代,可以说大家都认为重物下落的速度更快,证据似乎也很明显:羽毛即使在无风的情况下也下落缓慢(现在我们几乎都知道这是因为空气的“浮力”作用)。有些人可能还在责怪自己当初填错了选择题的答案,但事实是,他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他要做的事情有这么多:看题,看答案,判断答案,验证答案,选择填答案,检查填答案……而这些复杂的步骤,他要重复很多遍。偶尔的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他不必自责。

为什么我们总会有「后知后觉」?

过度自信也会导致人们低估某些科学发现的重要性或地位。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新的科学发现:

1.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持续学习、运动和不喝酒不抽烟,可以显著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症)。

2.中微子(一种不同于电子的基本粒子)具有质量。

3.长期贫穷(每天缺衣少食)并不是因为穷人本身懒惰,没有远见,轻视教育等等。大多数穷人甚至比富人更勤奋,他们甚至想尽办法攒钱以应对意外。他们的孩子几乎都在年轻时接受过一些教育。而是因为信息的缺失,比如穷人要么不知道某种可以增产的东西(比如化肥),要么不知道疫苗是什么,要么不知道教育可以增加收入(是的,就是根本不知道);以及政府官员的腐败、不合理的制度等诸多因素。

这三种知识中是否有一部分让人觉得理所当然、似曾相识(排除你已经仔细了解过的)或者没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人喝酒,抽烟,不运动,不学习。第二个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三个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虽然是在经济领域,但却是贫困的原因。本课题首次采用随机实验和双盲实验两种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它使得对贫困原因的解释有了可以证伪和验证的科学证据,而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0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