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失忆症

                                                                       

您曾经有过检查时间的经验,只是忘记了几秒钟之后的什么时间吗?

这种即时失忆的经历可能比我们想像的更为普遍.家已经知道一段时间了,当视觉体验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时,我们的视觉体验的许多内容就会迅速消失.乔治·斯珀林(George Sperling)在1960年的经典研究中出色地证明了这一点.向参与者简要展示了如下网格:

Nicolas Davidenko
一个3 x 4的符号网格,类似于乔治·斯珀林(George Sperling)使用的符号.
来源:尼古拉斯·戴维坚科(Nicolas Davidenko)

50毫秒后,网格消失了,要求参与者在空白网格上记下尽可能多的数字或字母.平均而言,参与者在这种“完整报告"中正确地回忆了大约四个字母,或者大约是所提供信息的33%.

但是,通过将听觉提示与每行符号相关联,Sperling及其同事设计了一种提示部分报告的方法.在此``部分报告''条件下,当网格消失时,参与者会听到高音调,中音调或低音调提示参与者是否应报告顶部,中间的内容或底行.重要的是要,语气总是在网格消失之后出现,因此它用作要报告哪一行的回顾提示,而不是作为要查看或注意哪一行的同时提示

这种部分报告的条件表明,在网格消失之后,参与者实际持有的内容比33%的要多得多.实际上,平均而言,参与者可以正确地报告提示行中四个符号中的三个符号,而不管提示了哪个行.这意味着参与者至少在网格消失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将高达网格内容的75%保留在内存中.

Sperling的结果表明两件事:首先,我们的视觉记忆的内容最初非常丰富(如部分报告结果所示);其次,除非提示或关注了丰富的内容,否则它可能会在一瞬间消失到内存中(如完整的报告结果所示).

失忆症

最近,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进一步提出了第二个结论:建议即使我们确实参加了单个项目,但如果该内容与手头的任务无关,我们仍然可以很快忘记其大部分内容.

Hui Chen和Brad Wyble(2015,2016)在研究中向参与者展示了字母和数字网格,类似于1960年代Sperling所使用的字母和数字网格.但是,任务却有所不同:要求参与者快速识别三个数字中的字母并报告其颜色.例如,在下面的网格中,第一个网格的答案应为``橙色'',而第二个网格的答案应为``红色''.参与者非常准确,快速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Nicolas Davidenko
类似于Chen和Wyble使用的符号网格.
来源:尼古拉斯·戴维坚科(Nicolas Davidenko)

参与者不知道的是,在第12次审判中,回答了信件的颜色后,他们会被问到一个意外的后续问题:“您刚刚看到了哪封信?"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毕竟,参与者刚刚识别出四个符号中的哪个是字母(而不是数字),并正确报告了其颜色.然而,正如他们的数据显示的那样,即使他们早一点才看到它,也只有35%的参与者能够正确地回忆起这封信.

研究人员称这种效应为属性失忆,表明它反映了记忆整合的失败.换句话说,参与者只是没有将字母的记忆编码为记忆.由于他们的任务只是报告颜色,一旦他们确定了哪个符号是字母并提取了其颜色,该字母本身的身份(不再与该任务相关)便被丢弃,而没有整合到工作记忆中.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些结果比斯珀林(Sperling)1960年的最初发现还要令人惊讶.有意义的是,当我们收到大量信息(例如12个符号的网格)时,我们只能在内存消失之前将其保存在内存中.但是Chen和Wyble的结果表明,即使我们关注所讨论的特定项目,这种类型的即时记忆丢失也可能发生.关键问题是物品的属性(例如,其字母的身份或印刷颜色)是否对手头的任务很重要.在Chen和Wyble的研究中,字母的身份(除了它是字母之外)对于这项任务并不重要,因此很快就忘记了此属性.

现在几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我们只是在几秒钟前检查了时钟,我们也可能很快就忘记了现在的时间,这并不奇怪.假设我打算看一场从晚上8点开始,到晚上7:42左右的电视节目,我检查一下时间,看它是否即将开始.当我检查时间时,我正在关注的是节目是否即将开始.一旦我确定节目还没有开始,我可能会立即忘记确切的时间,只对``节目尚未开始''这一事实进行编码.确切的时间属性是无关紧要的,因此会遭受健忘症的影响.

Facebook图片:Africa Studio/Shutterstock

链接的图像:黄裕亮/Shutterstock

参考

Sperling,G.(1960).该信息以简短的视觉演示形式提供. 心理学专着:一般和应用,74 (11),第1..

心理科学,26 (2),203-210

《实验心理学杂志:人类的感知与表现》,第42 (2),第225页.

                       

大众心理健康网(www.dzxl120.com)
本文链接:https://www.dzxl120.com/post/53946.html

                       
0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