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童癖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

                                                                       

要点

  • 至于其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先天和后天在恋童癖的发生中都发挥着作用.
  • 一些家声称已经通过大脑成像研究证明恋童癖者的大脑与非恋童癖者的大脑结构不同.
  • 个人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当他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也会影响他们以后是否会产生恋童癖的冲动.
  • 更好地了解一个人的恋童癖冲动是如何产生的,可能有助于我们在它们毁掉孩子的生活之前识别并预防它们.

当然,很少有事情像恋童癖一样在社会上引起反感.这种行为引发反感,不仅是因为这种吸引力的不自然,还因为如果恋童癖者按照他们的愿望行事,他们可能会破坏他们所针对的孩子的未来生活,随之而来的所有身心创伤.

我们的反感还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与成年人相比,儿童被视为无辜和脆弱,而恋童癖者威胁要利用这种脆弱性并摧毁这种纯真.那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是什么导致了恋童癖?我们如何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有这种疾病的人?

可以理解,有些人认为我们甚至不应该讨论这个问题.正如 2012 年被恋童癖者绑架并杀害的来自威尔士 Machynlleth 的 5 岁女孩 April Jones 的父亲 Paul Jones 所解释的那样:“人们,他们认为,‘我们为什么要帮助恋童癖者?我们应该起诉他们,把他们扔进监狱,阉割他们.'"

也许令人惊讶的是,琼斯并不相信这种方法.正如他所指出的,“如果我们向恋童癖者提供帮助,我们可能会拯救可能受到虐待的儿童."

为什么了解恋童癖的原因很重要

如果我们采用这种方法,我们需要确定——对于其他精神障碍——恋童癖是生物学还是环境的产物.至于其他此类疾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先天和后天在恋童癖的发生中都发挥了作用.

当然,有些人认为这种情况主要是生物学缺陷的产物.例如,多伦多成中心的 James Cantor 使用磁共振成像扫描恋童癖者的大脑,他认为“恋童癖是一种性取向;[它] 我们本质上与生俱来的东西,而不是似乎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它与任何其他性取向一样是我们存在的核心."

Cantor 声称他的研究表明恋童癖者的大脑与非恋童癖者的大脑连接方式不同.据他说,“就好像,在这些人身上,当他们看到一个孩子时,是在触发性本能,而不是触发养育本能."

但我们需要知道在恋童癖者的大脑扫描中检测到的任何差异是否是他们行为的原因,还是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值得一提的是一位突然对儿童产生性吸引力的美国公民.这个与他的第二任妻子和继女住在一起的男人被令人不安的冲动所压倒.

他开始收集有关恋童癖的材料,并对前的继女进行性挑逗.她告诉了她的母亲,这个男人被赶出了家门.然而,此时,他开始感到剧烈的头痛和失去平衡.赶到医院后,扫描显示他患有脑瘤.

令人惊讶的是,一旦手术切除,该男子的头痛和平衡问题就消失了,但他的恋童癖冲动也消失了.七个月后,他完成了性犯罪者的康复计划,并获准回家与妻子和继女团聚.但是,当他再次开始出现持续性头痛和对儿童色情内容重新产生兴趣时,他开始担心了.显然导致他恋童癖的肿瘤又回来了.取出后,他又痊愈了.

科学家得出结论,肿瘤干扰了有助于调节社会行为的眶额皮层,并加剧了该男子对色情内容的既往兴趣,“表现出性变态和恋童癖".显然,恋童癖一般不是由脑肿瘤引起的,但这个案例表明,在试图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表现出如此可怕的性冲动时,不应忽视大脑生物学.

养育在恋童癖中的作用

同时,个人的环境,尤其是当他们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似乎也会对他们以后是否会产生恋童癖产生重要影响.可悲的是,有证据表明,许多对儿童进行性虐待的人自己也曾在儿童时期受到过虐待.

以 Nicholas 为例,他是澳大利亚的已婚四个孩子的父亲,他在 2016 年关于恋童癖的一份报告中承认被 12 至 14 岁的男孩所吸引,但表示他从未按照自己的要求采取行动.根据尼古拉斯的说法,“没有人会选择被儿童性吸引.而我们这些不幸被儿童性吸引的人不能[让它消失].但我们中的许多人能够并且确实成功地抵制了我们的吸引力."

然而,他知道成为这种虐待的接受者是什么感觉.在 12 岁时,他被一名假期营地辅导员调戏.事实上,大约一半的儿童性犯罪者在孩提时代遭受过性虐待.

需要的是,绝大多数性虐待受害者长大后并没有成为施虐者.然而,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疾病的生物学倾向,加上小时候被猥亵的经历,可能会导致成年人患上这种疾病.詹姆斯·康托 (James Cantor) 表示,“生物学可能会导致恋童癖,但这种环境使人更有可能对性兴趣采取行动并猥亵儿童."

讨论“"的一种常见形式是,生物学和环境是分开的,尽管能够对个人产生综合影响.然而,人类行为是由生物学、社会环境或两者的简单相加决定的这一观点正受到表观遗传学新发现的挑战,这是Nature 最近的一篇文章所声称的主题.提供“几个世纪以来关于先天与后天的争论的分子中间立场".甚至我们的基因组似乎也对我们的环境高度敏感,其中可能包括创伤经历.

因此,如果生物学和环境在恋童癖发生过程中的各自作用变得高度复杂且相互交织,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我们想更好地了解恋童癖冲动是如何在个人身上产生的,以及我们如何在它们毁掉孩子的生活之前识别和预防它们,那么承认这种复杂性肯定是至关重要的.

                                               
3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