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幸福?

                                                                       

Kay Jayne/Pexels
资料来源:Kay Jayne/Pexels

几年前,我有机会在名为“幸福及其成因"的会议上发言,该会议召集了西方家和佛教学者一起探讨什么使人们感到幸福.在会议上,令我震惊的是幸福主题的重要性,特别是考虑到我们日益增加的流行.在美国,大学生以比以往更高的速度获得服务,而心理治疗和自助书籍(更不用说心理健康应用程序)现在已成为数十亿美元的产业.

但是,佛教学者似乎以与出席会议的大多数心理学家截然不同的方式使用“幸福"一词,也令我感到震惊.有时,这两个小组似乎在谈论完全不同的事情.

众所周知,过去10到15年间,心理治疗师越来越多地使用一种工具-正念-改编自佛教.研究表明,以正念为基础的疗法可有效治疗抑郁症,甚至身体疼痛.因此,令我惊讶的是,会议上的许多佛教学者都对西方心理学家的这种做法持批评态度.

一位资深佛教僧侣,会议组织者之一罗宾娜·考廷(Robina Courtin)在接受KPFA的“关于健康"计划采访时告诉我,“其中的部分问题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调解这个词.佛陀没有版权.但是,如果我们想做一名佛教徒,我们最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而且我认为有很多误解.第一个误解是,只有在遇到问题时您才会打坐,因此我们只谈论一种荒唐的药. ...它不是药丸的替代品.这不是放松技术.这并不是要消除所有负面想法.不要有远见和特殊的感觉.都不是."

在她的批判心中,似乎又是对幸福的不同看法.确实,西方心理学有时会把正念当作一种“幸福药":使用它,一切都会变得很好.

这些差异让我非常困惑和着迷,我开始了个人旅程.作为西方心理学家,我以为我已经了解自己文化对幸福的要求.但是,我对佛教徒如何理解这个概念一无所知.因此,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经常参加当地的藏传佛教冥想中心的小组冥想课,佛法讲座和许多其他活动(通常每周两次或三次),并开始了每天的冥想练习.作为研究人员,我还读过许多关于东西方幸福观念的书籍和文章.事实证明,幸福比许多人想像的要复杂,而且从任何一种文化角度来看,我都还远远不够.但是其中一些差异值得考虑.

墨尔本大学中心高级讲师Mohsen Joshanloo在关于幸福的研究和著作的广泛综述中指出,西方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将幸福与享乐主义等同起来.简而言之,西方人的主要理解是,当我们感觉良好时,就会获得幸福.相比之下,东方的传统则倾向于对幸福有一种“天真"的看法,优先考虑智慧和意义而不是享乐.例如,在佛教中,世俗的享乐被认为是无常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从新智能手机获得的满足感,高薪或某人对我们的最新称赞将逐渐消失.因此,不建议您基于这些因素来谋福利.

当然,东方的世界观也不尽相同.精神和哲学传统比比皆是,包括佛教,道教,儒教,印度教,神道教等许多流派.即使在这些观点中的每个观点中,人们都有截然不同的信念.我们都是独特而复杂的生命.但是乔尚鲁(Joshanloo)发现,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某些与西方方法形成鲜明对比的关于幸福的观念存在共同之处.

以下是最重要的四个:

1.自我超越比自我提升更重要.

如果您来自西方,那么您很有可能会拥有一个独立于您周围世界的“自我",并在您的生活中做主.这种独立自主的思想是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理想之上的,即一个人的行为应主要由个人的目标和价值观决定,而与他人无关的观念.从这个角度看,通过个人自主,目标实现和等因素来增强自己,可以实现美好的生活.相比之下,东方的思想通常植根于集体主义,即一个人的行为应主要由团体或集体所共有的目标和价值观来决定,这通常会使他人的利益凌驾于自己的利益之上.正如台湾大学研究员黄光国(Kwang-Kuo Hwang)在心理咨询学家中所论证的那样,在许多东方传统中,幸福至少部分地是通过超越自我来实现的.我们专注于自己并意识到我们与他人建立了联系.

2.和谐比精通更重要.

西方文化通常认为我们是周围世界的“主人".在西方,我们喜欢控制事物.正如Albert Gilgen和Jae Hyung Cho所写的那样,我们倾向于将自己视为与世界分离的人,因此能够“分析,标记,分类,操纵,控制或消费"它.与此想法一致,在一个著名的西方心理健康模型中,一个功能完备的人被定义为“在管理环境方面具有主人翁感和能力".相比之下,在许多东方世界观中,人类被看作是一个拥有宇宙和众生的人,这是一个很小但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通过与他人以及与周围世界的和谐相处,可以实现幸福.

3.知足比满意更重要.

在西方心理学中,对生活的满意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满足意味着世界必须满足我们的需求才能使我们幸福.另一方面,东方对幸福的看法倾向于强调对生活的满足.尽管东方的方法承认拥有目标可能会富有成效,但他们也强调,无论我们是否实现了所有目标,我们都可以感到满足.医生C. Shamasundar在《印度杂志》 中写道,印度教认为满足感是“对生命在当下即刻挣扎中努力的结果的强烈动态接受."如果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掌握宇宙而是要与宇宙和谐相处,那么我们可以满足于知道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没有最终控制权,并接受事情不会总是如愿以偿.

4.重视痛苦比避免痛苦更重要.

在东方思想中,获得满足还包括接受一定程度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有价值的.因为西方人对幸福的看法通常植根于享乐主义,所以他们强调通过避免痛苦和最大程度地获得快乐来获得幸福.在这种世界观内,只有在没有任何坏事发生时,我们才能完全快乐.但是,从东方的某些观点来看,拥抱生活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是有价值的.根据乔尚鲁(Joshanloo)的说法,在道教中,人们不能接受不幸常常与幸福并存,这被认为会导致苦难.类似地,在佛教中,苦难被视为人类传统生活中几乎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承认甚至从苦难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苦难.

当然,幸福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概念,每个人都有权对自己的生活有何看法.尽管如此,我们经常可以通过研究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来学到很多东西.尽管西方心理学家很快就将正念作为一种治疗工具,但他们探索支持该工具的更大的世界观的速度却较慢.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任何人都需要改变看待幸福的方式.但是也许通过考虑以上四点,我们可以加深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如罗宾娜·考廷(Robina Courtin)尊敬的人所说,她在佛教徒路上的个人经历说:“如果你边走边检查箱子,逐步证明每一步的要点,你就会发现佛陀所说的是错误的. ,您必须拒绝他.当然,您必须.因此,我将其作为与我合作的假设.我不仅坐在桂冠上,而且相信它."

如果我们生活中的目标之一就是幸福,那么值得探索关于如何到达那里的不同假设.

                                               
2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